【伴公汀】探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引擎,上海以这两字作答
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路,意味着闯前人未闯之路。把宏伟蓝图化为施工图、实景画,意味着解一道道未解之难题。
如何勇当“开路先锋”,如何当好“施工队长”?上海用“创新”二字作答——通过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高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2023年,在紧锣密鼓出台的一系列动作中,创新无疑被提到了关键地位。
2月,上海公布191个重大工程项目清单,科技产业领域最为集中,其中既有先导产业项目,也有前沿科学装置。3月,“大零号湾”建设方案出台,聚焦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全过程创新。最新出台的《上海市创新型企业总部认定和奖励管理办法》,则在各类“总部企业”中又新增了一类“创新型总部企业”,显示出对创新型企业的高度关注。
新征程上的创新发展,不仅意味着科技突破,也牵涉大量制度创新、规则创新、治理创新。上海的一次次创新实践,激发源源不断的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维度之新
不久前,一款由上海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磁共振设备“破冰”登陆美国纽约曼哈顿,该设备不仅是世界首款,也是中国高端医疗装备首次进入纽约中心城区。
不到十年,我国自主高端医疗设备实现了从无到有、打破外资垄断局面。在全球竞合格局发生深刻演变的当下,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创新,在某些领域一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对上海来说,全球维度的创新,并非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从国际看,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征程上,上海必将面对更高层次的竞争和挑战。
从国内看,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上海正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传统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愈加难以为继,上海迫切需要为城市发展挖掘新动力、释放新潜能。创新已成为衡量发展质量和能级的新维度。
过去十年,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从679.46亿元增长到181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3.31%增长到4.21%。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上海目前排名第八,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已搭建起科创中心的基本框架。
不同历史阶段,创新承载的意涵也不尽相同。今天的上海,需要对标国际一流的创新视野,需要具备前沿颠覆的创新成果,更需要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创新发展。
不久前,在上海诞生的“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多格列艾汀片”获批上市,得益于技术创新等专项支持,起步于张江的创新药用10年时间走通了“从0到10”的创新之路。
一片小小的新药背后,是多项基础研究的突破。近年来,上海不断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在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基础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去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120篇,同比增长12.1%。
技术之变,更关乎城市发展动力的变革。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切换新动能、占据新赛道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核心共识。
面向未来,上海已明确抓好“3+6”新型产业体系,加快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发展。
去年11月,上海发布行动方案,宣布将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集群,在全市打造15个左右的未来产业先导区,这些先导区将在产业发展路径模式、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探索创新,成为未来技术策源地、基础研究发源地。
制度之新
在驱动科技与产业升级同时,创新也在推动城市发展治理底层逻辑变革升级。当前,上海正通过制度性创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瓶颈,为全国提供某种全新的范式样板。
去年春天,洋山港落地国内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成为全国首个、全球第三个提供此类服务的港口,但LNG既是能源又是危化品,全球各地都没有相关法规先例。这次创新制度的落地,将有助于上海开辟高附加值的新业务。
在浦东新区,制度性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一批重大改革措施推出。近日发布的浦东引领区改革创新案例显示,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450项任务中完成或基本完成的已达409项,完成比例超过90%。
在诸多创新成果中,推进制度型开放是关键。去年11月,国家统计局与上海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授权浦东新区在若干重点领域开展统计改革创新试点,如新兴金融业统计调查试点,研究境外服务交易、离岸贸易统计方法,进一步体现了浦东新区加快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特色优势。
制度创新,对产业提升作用显而易见。去年12月,上海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公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打破了过去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捆绑”的药品注册管理模式,有效保护了机构的研发积极性。
对于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来说,解决城市治理的系统性难题,不仅是上海改革创新的新任务,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城市功能再造的新要求。
以上海近年来花大力气推进的城市数字化转型为例,制度层面的“转型”,迫切需要城市各领域全方位的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和生态构建。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的“两张网”建设,就是为城市治理寻求系统性解法的尝试。
在拥有上海五分之一土地面积、四分之一常住人口的浦东新区,“城市大脑”4.0于去年10月正式上线运行,150项城市运行体征数据首次纳入监管,“城市大脑”的人机协同、全面感知、智能预判、统筹调度等能力均迈上新台阶。
数字化转型,为解决各类城市难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去年底,上海“解纷一件事”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覆盖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10类纠纷化解途径,整合了全市各类解纷资源,市民通过“随申办”移动端或者“一网通办”总门户,就能获得更便捷普惠的解纷服务。
生态之新
春节后首个工作日,上海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发布优化营商环境6.0版行动方案,持续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
“上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对外开放、人才资源优势。”一名创新创业者说,企业要抢占行业新赛道、把握产业制高点,最需要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从孵化出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的上海光源,到《流浪地球2》中爆火的“外骨骼机器人”,再到赋能中小企业的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上海正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面向未来,上海正锚定打造创新“核爆点”,培育养料充足的“热带雨林”,通过平台集成和上下游带动,孵化培育出一批引领风口的创新“果实”。一家“专精特新”企业董事长感叹:公司楼下就是技术交易所,隔壁就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政府部门着眼完善创新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活创新链上每一个细胞。一种激情忘我、敢闯敢拼的创新文化正在形成。
创新主体的核心是人才。今年以来,上海推出了一系列优化新举措,支持科技事业单位设置流动性创新岗位,吸引有创新、创业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才与企业家担任兼职科研人员,通过进一步放权松绑,更好激发科研人才的活力。
这种活力往往来自反复“试错”,特别是在原创性、颠覆性的前沿基础研究中,失败是常态,但也意味着更大的机遇。一家创新公司创始人更是直言:如果公司一年都没有一款产品失败,那说明承担的风险还不够。
唯有营造容许失败的氛围,创新主体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大胆试”“大胆闯”。今年初,上海在全国首创的“基础研究特区”计划进一步扩区,进入“特区”的科研团队获得了长期稳定的经费保障。一位科学家感叹:“以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和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让科学家终于敢试了。”
对创新生态的法治保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数据条例等几部地方立法中,均设立了“宽容失败、激发创新活力”的立法条款,明确制定不予行政处罚清单等,这些被视为“科学家条款”的制度性保障,进一步打消了机构创新的顾虑。
伴公汀是一个时政记者部落。我们拥有一批熟识的官员、基层公务员和专家朋友。从时事政情、政策发布,到公务人员关心的话题和爱好,都可能写进我们给你的“伴公汀专报”。